市委书记刘昌林(前中)亲临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制作现场今5月,我市正式启动了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工程,工程完成后,瓷都母亲河上的珠山大桥,将出现72位古代陶瓷“工人”,向人们述说景德镇的千瓷路和传统制瓷的72道工艺景德镇72道制瓷工艺,是景德镇瓷工千百来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这套青铜群雕包含了采矿加工、坯釉料制备、手工成型、雕镶、施釉、青花、满窑、烧窑、釉上彩绘、选瓷包装等九组共72道制瓷工艺此次,以青铜群雕形式,呈现景德镇传承千的72道制瓷工艺流程,在景德镇尚属首次这将成为景德镇的一道亮丽的新风景目前,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泥塑部分已过半,现在正陆续制成蜡模再进行青铜浇注,今8月份,将摆放在景德镇珠山大桥护栏墩上。
曹春生接受采访开始:用青铜雕塑点缀城市6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景德镇市工业管理办公室创建的陶瓷0798小微企业创业园,走进工作室,可以看到水泥地面上摆放着十几张长桌子,而每个桌子上都布满着创作过后留下的泥灰在炎炎夏日,让人感觉有一丝闷热或老或少几名艺术家正在凝神创作记者采访了景德镇市雕塑协会的一些班子成员随着景德镇市珠山中路的全面整修,珠山大桥也焕然一新,但桥上的护栏墩上如何装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9月中旬,景德镇市市委书记刘昌林和景德镇市雕塑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周国桢、姚永康、刘远长、张育贤等20多人,在雕塑瓷厂内进行了座谈“那次座谈会,我们和刘书记在充分探讨的基础上,确定创作一些雕塑作品放在珠山大桥的桥墩上,或摆在新建的陶瓷博物馆里,以美化环境,传承陶瓷文化对景德镇的雕塑有一个很好的推动”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景辉教授告诉记者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副会长龚保家教授表示:“陶瓷雕塑作品放在桥墩上,或许不是很合适,容易破损。
后来经过商讨,一致决定做青铜雕塑,一是时间保存性长久,风吹雨打也没有很大的关系,二是艺术性也很强,既适合摆在室外,又适合摆在室内,两全其美”张景辉正在进行艺术创作讨论:72道制瓷工艺制作方案材质决定好了,众人开始讨论制作题材这时,孟福伟提出了“制作72道制瓷工艺群雕”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既向人们介绍了陶瓷生产传统工艺,又弘扬了陶瓷文化,还提升了城市品位,这一想法也得到刘昌林书记的肯定最终决定下来,用人物塑像的形式,将制瓷72道工艺表现出来,摆放在护栏墩上景德镇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刘昌林书记也将这个“重任”交给了由高峰、曹春生、张景辉、龚保家、陈丽萍、黄胜等牵头的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后续方案由协会统一协调为了拿出一份完美的方案,雕塑协会进行了大量的民间走访,和文史资料遴选,还拜访许多相关的专家从筹备到整个方案出来,雕塑协会花了将近半多的时间雕塑是三维空间,从动态把握到表情的体现,都要考虑至周特别是这种大型的群雕,不去仔细考虑和斟酌,势必会有很多遗憾雕塑艺术是一种永恒的艺术青铜雕塑先要创作出小稿,然后制作成大样,接着制成蜡模,再用铜浇注,工艺十分复杂,要求十分严格。
为了制作小稿,景德镇雕塑协会邀请了老、中、青行家里最优秀的雕塑艺术家来做小稿,参与创作雕塑创作团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老一代的是资深教授和国大师,他们是协会和创作团队的顾问,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中一代的就是主导这个方案,具有实力的雕塑协会组织成员;青一代的就是一些很优秀的青雕塑家总共积聚了30多个‘老中青’雕塑精英来完成这项任务,一起为景德镇传统制瓷民俗雕塑做奉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右)欣赏群雕泥塑制作:个性压一压共性抬一抬方案制定好了,在市政府的协调下,投资方也确定为瓷立方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此次的群雕作品,限量制作3套,一套放在珠山大桥的桥墩上,一套放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一套投资方存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月初,30多名老中青艺术家们开始了青铜群雕的创作72道陶瓷制作工序的72个人物,制成60组雕塑作品,其中有12组里面有两个人物在作品的青铜底座上,会标明制瓷序号,工序名称和作者的名字30余名雕塑家门分别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来做记者了解到所有的作品单件是有限度的,从55cm到70cm之间,不能小于55cm,站着要有70cm高艺术家做雕塑,个人的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因为是属于集体创作,所以各个艺术家的艺术个性需要退一步,尽量往整体规范上靠,以团队精神为主当然,个性的东西也不能全部没有,只是要收一收这次团队创作以写实为主,为了创造出好的作品,艺术家们都会把个性压一压,把共性抬一抬,这也是所有艺术家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为了把这组雕塑做得更加协调,景德镇雕塑协会还成立了以常务副会长高峰为组长的协调小组,成员是曹春生、张景辉、陈丽萍、龚保家、黄胜,保证雕塑的整体效果意义:弘扬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陶瓷雕塑是制陶技术、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融合的艺术,雕塑的价值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而城市雕塑关乎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既可以讲述地域特色的动人传说,又可以赞颂城市人的精神和气质雕塑,是手工劳动的集中体现,我们景德镇是手工业的城市,一千多从来没有断过雕塑协会会长曹春生告诉记者:“72道制瓷工艺用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意义非常大!雕塑最能体现景德镇千百来,制瓷一线的劳作者的风貌,可以弘扬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再现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形态,这个就是这组雕塑一个重要的意义所在从另外一个层面讲,作为一个陶瓷文化之都,能够有这么全的工序通过雕塑的形态再现出来,让参观和研究的人来传播这些陶瓷文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现在很多轻人不知道瓷器是怎么做成的,这组雕像可以起到陶瓷科学知识普及的作用通过雕刻的手段,把景德镇传统制瓷陶瓷文化工艺,通过实物形态保存下来,为后人研究、以及文化的展现,也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形态。
据悉,景德镇市像这样以塑像的形式,全面宣传制瓷72道工艺和陶瓷生产一线劳动者,从来没有,众多的老中青雕塑家为了一个主题共同努力也是头一次目前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泥塑部分已过半,现在陆续制成蜡模再进行青铜浇注。
今8月份,将摆放在珠山大桥护栏墩上,另外两套会在今瓷博会之前创作出来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泥塑【深入:72道工艺青铜群雕的背后】六月的天气让人焦躁无比,此时刚过3点,阳光将地面晒得发白,令人头晕目眩走进陶瓷0798小微企业创业园,这栋最近才开始热闹起来的徽派小楼里,整日聚集着周国桢、张育贤、刘远长、陆军等一批国家级艺术大师以及陶院的多位教授和学生,他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场将再现景德镇陶瓷史的大型艺术创作——“千瓷路——景德镇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寥寥几句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描绘得言简意赅记者跟着雕塑协会会长曹春生教授进入到徽派小楼的一侧灰地白墙,拼接而成的长条桌,以及随处可见的是大大小小的泥塑——他们或立或坐,姿态百种,神情万千,零碎的各式人等穿插其中,神情肃穆地摆弄着眼前的活儿,额颈间尽是细密的汗这里就是“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的创作现场在只有两间教室大的创作室里,每一个参与人员的身份都不尽相同,有国大师,教授、雕塑协会会员,也有陶院的学生,但是他们拥有同一种技术,那就是雕塑湿润的泥土在指尖逐渐变换出栩栩如生的造型,在不经意间串连出一幅历史的长卷冯都通:“我有一个梦想”冯都通老师说,我想做一套72道工序的雕塑很久了摆放在他面前的泥塑是一个剃(利)坯的老者,发髻耸立,赤裸上身,宽大的裤脚层层卷起,露出坚硬有力的肌肤,古韵悠然,可亲可近。
据说,这尊雕塑已经花费冯都通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目前还只是初样,具体的修补和调整最少还要一星期”冯老师嘴里不停地嘀咕着,手上却没停歇,捏着一块泥,不断填补修改着这件在大家看来即将完工的作品一旁的助手时不时会过来喷点水,补点泥其实,直到近日受到媒体争相关注的“千瓷路——景德镇72道制瓷工艺青铜群雕”的项目,早在去就已经着手创作,初见雏形了冯老师说,自从雕塑瓷厂的“《水浒》108将”问世之后,景德镇就鲜少再有系列雕塑作品出现72道制瓷工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工艺上都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雕塑主题珠山大桥的翻新修整,人流充沛的交通环境,数目繁多的桥墩,奔腾而过的瓷都母亲河——昌江,以及孕育了无数艺匠画师的珠山,恰好成为了“72道工序雕塑群”展览和宣传的绝佳宝地陶瓷学院雕塑研究所副所长冯都通也是众多发起人和实干者之一传统历史中“72道制瓷工艺”共包含了采矿加工、坯釉料制备、手工成型、雕镶、施釉、满窑、烧窑、釉上彩绘、选瓷包装等一共9组为了完整逼真地再现历史,雕塑协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派遣专人负责调查每一道工艺的具体材料,走访了许多民间老艺人并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每道工序逐一细化,深入理解工艺的历史特征,重点还原当时的服装、工具、生活场景等,并整合了所有的工序拼接成长卷然后再将所有的材料和构思统一起来进行反复商讨研究,转变了最初只突显雕塑工艺的想法,最终确定以明朝为时代背景和底层劳动人们贫苦节俭的生活状态为取材模型的创作构架进入实体创作阶段时,雕塑协会又果断地将人员以工序类别分成采矿加工、坯釉料制备、手工成型、选瓷包装等多组,分别由曹春生、高峰、张景辉、冯都通等人负责然而工作远没有想象和计划中那样顺利由于参与人员中不仅有像周国桢、刘远长等国家级大师,也包含了部分陶院雕塑系的学生,后辈们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以与前辈们相提并论,所以提携指导后辈也成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冯都通除了自己承接一个创作组,有时还要兼顾其他组的创作,在完成自己所属作品的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整其他创作组的创作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冯都通依然精力充沛,始终保持着严谨和挑剔的创作态度,不容半点闪失“不仅仅是我,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是这样,为了合力完成这个系列,大家都亮出了看家本领像刘远长老师,在这样的天气下连续20多天不辞辛苦地来回奔波,这样的精神实在可敬”冯都通如是说对于8月即将亮相的青铜群雕,冯都通毫不隐晦地表达出自己的得意:“72道制瓷工艺青铜雕系列一旦完成,对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是作为公众艺术,更是作为展现于世界的历史艺术青铜群雕的问世,歌颂了景德镇千百来最底层的制瓷工人,同时还承接了现代和古代的文化链接,是历史的活化石”“当下的轻人几乎已经忘却了中国最原始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景德镇”冯都通面露遗憾地说道:“72道工序是景德镇的瑰宝,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做72道工艺雕塑是我的梦想,在这个传统不被人重视,古艺术文化逐渐消融在历史长河的时代里,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曾亚林:“我愿意为景德镇贡献一份力”创作室的一角,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亚林正在对手中的作品进行最后的调整收尾很多景德镇人都知道,曾亚林出生于陶瓷世家,继承家学访遍名师,精通釉上釉下,工笔精细,色泽浓丽却鲜有人知,他一度专攻雕塑,并乐此不疲“说一句心里话,我对雕塑是有一种情结的”曾亚林一边说,一边用手臂蹭去额间的汗天气炎热,整个创作室门户大开仍无法减轻暑意,即便如此,曾亚林依旧没有停止手上的工作“当初高峰他们找我来做72道工序的时候,我就挺兴奋的很久没有花费这么多精力去研究一个雕塑,对我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促进”自从加入到创作组,曾亚林很快意识到创作环境的天差地别,没有大师、教授头衔的界定,他只能是一个做雕塑的匠人“以前我们都是单独在家里搞个人创作,在这里群雕已经不是72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既要发挥自身的雕塑才能,又要保持着团队的密切合作,这瞬间就拉高了创作的难度系数,颇具挑战力“压力还是蛮大的不过压力越大动力就越足,所以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曾亚林笑着说驰骋瓷坛多,曾亚林逐渐发现了陶瓷界近的变化世人对于陶瓷工艺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和雕塑地位的逐步弱化等情况越发显得严重只知瓷艺之精美,不知制瓷之艰难,几乎成了文化市场的主流,72道制瓷工序青铜群雕的项目实施,恰好成为了景德镇传统文化有力的代表“能够参与到创作主题雕塑这项工程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荣幸最近几,景德镇的行业氛围不太好,时代发展得快,但是传统文化却在慢慢失落,老祖宗的正统传承越来越少,这是很危险的”曾亚林说道,“古代人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送到了世界,把景德镇变成了一块金字招牌但是看一看现在,如果我们却守不住前人留下的文化,那是可悲的,也是可惜的做72道工序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重新熟悉景德镇的陶瓷传统,不仅仅是外地人,本地人也需要反思现在的人大多不清楚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以为拉个坯,送进窑里烧一下就完事了,根本不了解陶瓷是要经过多么细致繁杂的工序才可以面世”他指了指手边的一尊泥塑,“这叫选碗,也就是选瓷工序在所有成品出窑之后,就必须有专门的人按品相分等级进行筛选,这项工作看似轻松,实则没有三五的功力是根本无法胜任的”曾亚林坦言,虽说很早之前就流传组图式的72道工序,在他看来效果远不如雕塑来得具体生动平面的图画配上文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部分宣传效果,也容易流通传播,但是其呈现出的疏离与片面,往往不能让观者完全理解,而这些不足恰好就能被雕塑突显“青铜雕塑很亲民,接地气,作为室外展品非常合适我们把群雕放到珠山大桥上,为的就是增加曝光率,扩大宣传力,让人们在往来之中还能了解到完整系统的陶瓷知识,达到科普的目的,这一点是图像所不能企及的”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曾亚林依然不疾不徐,慢工出细活好的作品一定要更加仔细谨慎,心态也不能毛躁,一步出错就会影响到整个雕塑的美感,这是在对自己负责,同样也是对雕塑负责“到了8月份,群雕就会屹立在珠山大桥的每一个桥墩上,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目光都会被吸引到这里,那将会非常瞩目”曾亚林自信地表示,这一批72道制瓷工艺青铜雕塑会在所有人的见证下,倾诉着景德镇古老的文化,会成为景德镇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为了这一天,他愿意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文章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图片由0798小微企业创业园提供)